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去年母親節(jié),我跟媽媽一起去了姥姥家。
本來說是要給姥姥過節(jié),但進屋后,媽媽一邊和姥姥說想吃她做的菜了,一邊檢查冰箱里還有什么好吃的,全然沒有給姥姥過節(jié)的樣子。
我連忙說:“出去吃唄,我都定好了位置了,在家做多費勁啊!”
媽媽堅持要在家吃,我只好跟著她和姥姥一起去買菜。
回家后,姥姥在廚房忙活著,媽媽一直圍在姥姥身邊忙活著:
“媽,我做的紅燒肉為什么怎么做都沒你做的好吃啊?”
“媽,這個魚用不用放醬油來著?”
“媽,是先放蔥還是后放蔥?”
我五項全能的老媽,在姥姥面前“退化”成了一個廚房小白,干什么之前都要先問一句“媽”。
姥姥一邊說著“你姑娘都這么大了,這你還得問我啊”,一邊又開心地回答著她的問題。
那天,姥姥做了滿滿一桌子菜,辛苦不言而喻,但她臉上的笑容就一直沒散過,開心得像個吃了糖的孩子。
去姥姥家前,為了給老媽過節(jié),我買了禮物,原本安排了登山活動,還預定了一家她一直想去的飯店,我以為,我自己已經很用心了。
看到姥姥這個狀態(tài),我終于明白,我的禮物比媽媽的“禮物”遜色多了。
我本以為,身為子女,盡力為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,為他們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就是孝順之道,卻從未想過,有時候他們想要的,僅僅是被需要而已。
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其實比送給他們任何禮物都要更珍貴。
前不久,爸媽和小姨一家來看我,在我住的地方吃了頓飯。
由于剛搬進來不長時間,家里沒有太多凳子,爸爸和小姨夫只好坐在沙發(fā)上吃飯。
但沙發(fā)不高、桌子又不矮,所以即便是兩個大男人,坐在那里還是比其他人低一些,夾菜也不是很方便。
小姨說:“有空你去買幾個凳子吧,那種塑料凳就行,疊放在一起,放個角落不占地方?!?/span>
我隨口回了一句:“塑料凳坐著太累了,我想要又好看、又舒服、又能疊起來不占地方的?!?/span>
小姨開玩笑地說:“那估計下次來,你爸和你小姨夫還得坐在沙發(fā)上?!?/span>
沒想到我一句隨意的話,爸爸竟記在了心里。
幾天后,老爸打電話告訴我,他買到了符合我要求的凳子,本想快遞過來,但怕我拿著上樓不方便,他就給送來了,讓我回家的時候看看行不行。
凳子果然是我期待中的樣子,磨砂腿、厚坐墊、能疊好放,比我期待中的更好看。
我告訴老爸特別喜歡,老爸沒多說什么,就囑咐了一句:“有什么需要的和家里說。”
后來聽老媽說,我夸贊的話,被老爸回去炫耀了好幾遍。
沒想到,我的一句“滿意”,竟能給爸爸帶來這么多的歡喜。
多年前,年少的我們會因爸媽的一句表揚,開心好久;現(xiàn)在,年邁的父母同樣會因我們的一句肯定,喜不自禁。
曾看過這樣一個視頻:
一位車主幫朋友接親,車上貼了很多喜字,回來后,他的父親主動幫忙刷車,用鋼絲球認真“擦洗”了整個車面。
車主不但沒有生氣,反而感動地說:“這就是父愛??!”他跟朋友解釋:事情已然發(fā)生,如果責怪父親,父親肯定會內疚的,既然如此,不如欣然接受父親的這番好意。
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這樣,父母“添亂”的行為并不是有意為之,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他們“想為子女做點什么”的良苦用心。
那些囤爛在冰箱里的菜,那些隨時隨地擠出來的嘮叨,以及一本正經的“養(yǎng)生雞湯”,都是父母想照顧孩子的本性使然。畢竟,能為孩子遮風擋雨,永遠是父母最值得驕傲的事情。
聽過這樣一句話:最好的孝順,是把自己當個孩子。
父母踮起腳尖,只為夠到孩子的世界。身為子女,不去拒絕父母的關心,不再嫌棄他們的笨拙,也算得上是一種溫暖的回應。
要知道,父母最怕的,不是日漸衰老,而是不再被這個社會需要,甚至不再被自己的孩子需要。
貼心的子女,在外獨當一面,歸家仍是少年。
而父母想要的,也不過如此。
作者簡介:
竹晟。文章首發(fā)微信公眾號:貓姐能量圈(tqq1214cat)。